第一四二章 张爱玲的“秧歌”的记忆(3/4)
书会得到那么多的学者去摒弃历史事实而去考证一篇文章;还值得那么多的张学专家学者去大海捞针,张爱玲也真是太潘吧如果我们的学者在大海里没有捞到这根针我们就只当是,大概,这是张爱玲的误记吧!
1950年,张爱玲曾经听到从苏北和上海近郊的人说:“乡下简直就没有东西吃了”々民们相互间借钱,竟然借到500元,刚够买一副大饼油条的
张爱玲所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到南昌附近的乡下去工作,回来后说,只能和农民一起喝米汤度日,米汤里是寸把长的一段段青草年初,参加华东土改的知识分子,大都多带了一些钱,以备到附近城镇上去买点吃食补充当时的《解放日报》上,也曾在一个角落里刊登了这则消息:天津设立了饥民救济站......等等
这些点滴细节,都成了后来《秧歌》情节的元素而且有些传闻是否属实,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很值得怀疑
此外,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曾经拍过一部电影《遥远的乡村》,里面有群众放火烧粮仓的情节,张爱玲便借用来,放在了自己小说的结尾处♀都是饥饿惹的祸
另据一位“张传”作者胡辛考证,除了张爱玲自己所列举的,《秧歌》的若干细节还另有出处外,比如,因为家穷粮食少,金根的母亲用勺子舀米时,常常要刮倒缸底,发出刺耳的响声;还有,实在饿得受不了,母亲便把留种的豆子煮了,给金根兄妹充饥,等等,这些情节分明是来自胡兰成幼年时代的辛酸回忆发生这些事情的年代,应该是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张爱玲千里寻夫时,曾到过温州的乡镇,对当地农民的生活之苦,有过耳闻目睹她后来在《惘然记序》里说,自己在《华丽缘》原稿中有一部分没有发表的内容,后来写入了《秧歌》
如此看来,张爱玲在写《秧歌》时,使用了一番“典型化”的功夫,细节固然都是原生态的,但是把旧中国乡村几十年的凋敞,都移到《秧歌》中来,未免就有“别有用心”之嫌了
《秧歌》这样一个故事摆在我们的面前,与《小艾》写作时间的间隔,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如果把两本书一口气读下来,不能不令人惶惑,张爱玲何以在两本书之间的故事情节描述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而且中间一点过渡也没有!
自从《秧歌》出版以后,海内外无不把它与后来的《赤地之恋》一同视为“反面小说”认同《秧歌》立场的,视张爱玲为偶像;不认同《秧歌》的,则绝不原谅张爱玲离开祖国以后的立场倒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四二章 张爱玲的“秧歌”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51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