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章 张爱玲的“秧歌”的记忆(2/4)
急中开了枪开枪引起了更大的混乱,酿成了恶 件金根在冲突中受了重伤,女儿阿招也在混乱中被人踩死月香怕丈夫被惩贩究,便把他送到他妹妹金花的婆家,这时的金花却不敢收留奄奄一息的哥哥
最后,金根怕连累家人,金根更怕遭罪连累了月香,于是趁人不备投水自杀了月香痛失两位亲人绝望之余,放火烧了公家的粮仓,自己也被葬身火赫死
“虚”的一条线索是小资产阶级作家顾冈被派到村里来体验生活,并消他发现“典型”,结果作家没法发现“典型”,只好自己胡编了一个剧本
剧作家顾冈是负责教识字班扫盲,吃住都在房东一户姓谭的农家,因为吃不饱,变得很嘴馋,几次偷偷步行到很远的镇上去买吃的,回来躲在楼上像老鼠一样慢慢吃掉,每次都像跟做贼一样
村子里,旧历新年还是一如往常地过,到了年初六,村民们在干部们的带领下,备齐了年礼,扭着秧歌,挨家挨户地给军属拜年去了?秧歌的队伍里,也有这个68岁的谭大娘
于是顾冈胡编的剧本与这个68岁的谭大娘开起了国际玩笑
这个“一实一虚”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就“编”出了一副显然不真实的50年代初大陆农村“黑暗”的生活
所谓“秧歌”原是盛行于东北民间的舞蹈,叫做“扭大秧歌”,解放初期,由解放军和南下干部带到各地,成为新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
起初,张爱玲见到“秧歌舞”,对它的粗犷热烈很感到刺激和振奋,但是在本篇小说里,“秧歌舞”它却被张爱玲当成了一种反讽符号
至于故事的原型,据张爱玲讲,是在“三反运动”中,她看见《人民文学》上刊登了一篇类似自我检讨的短文,文章作者说自己于1950年春在华北某小县城工作,时值春荒,农民被迫而抢夺公家的粮仓,一位在当地负责的老干部带领民兵开枪弹压之后,老干部沮丧地说:“我们失败了!”
张爱玲当时由于《秧歌》被质疑而据此申明:“《秧歌》里面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事情却都是都有根据的”
但是,国内学者艾晓明专门去国家图书馆反复查阅过,在1952年的《人民文学》上却查不到这篇文章,艾晓明不甘心,又从1950年的一直查到张爱玲离港那一年也就是1954年,同时还翻遍了那时的《文艺报》,仍不可得
写到这里,我在想,当时的一个故事情节的构造与想象都是没有充分的自由空间的;我还在想,张爱玲也太潘,自己写的一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四二章 张爱玲的“秧歌”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5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