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二五章 张爱玲的“梁京”的记忆(3/5)

胡兰成的亲密关系又使她在名声上与汉奸文人挂上了勾,这是当时社会舆论最忌讳的一个污点,再大胆泼辣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得不小心谨慎,更何况张爱玲这样敏感小心的人呢?

张爱玲于是取“梁京”为笔名,她只是把“张爱玲”的“张”与“玲”的声母韵母互相反切而已,用“玲”的声母切换“张”的韵母为“梁”,再用“张”的声母(古音)切换“玲”的韵母为“京”,并无特别深刻的含义,与人们所揣测的政治顾虑也无牵挂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张爱玲对于母亲给她的这个简单清晰俗气有余而高雅蕴藉不足的名字永远怀着难舍的浓浓情愫

张爱玲一生只用过这一个笔名“梁京”,这也是第一次用笔名,发表解放后的第一部小说《十八春》时,这个笔名就用她在《亦报》上连载《十八春》时期所用的这个“梁京”笔名

自从1948年年两年她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时张爱玲在龚之方的邀请之下才重新开始了创作

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创作旺盛期而且又依赖于稿费为生的女作家而言,是很难想象的÷实上,1947年以后,张爱玲与姑姑便已经不得不搬出设施较为奢侈的赫德路爱丁顿公寓(当年周瘦鹃胡兰成初登她们的公寓时,都对她们房间里的精致用具典贵气氛高雅气质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

很明显,在40年代后期,张爱玲的经济状况可能已陷入比较拮据的状态♀愈发使得她的搁笔成为一个难解之谜不难想象,张爱玲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巨变

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抗战胜利后,兵荒马乱,国共两党战火重燃,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惶乱之中物价飞涨,币值狂贬,恐怖频生,文学在此崩溃氛围中已纯属于奢侈之物文化中人,谋生都来不及,创作更是顾不上了在国统区,朱自清先生贫病而死,闻一多先生靠与人刻字刻章换得一家粮米,田汉一家更是陷入饥饿

推测起来,张爱玲也不会比他们强到哪里去,时局不清大概使得她和姑姑两人仅得自保而已,创作实难为继

这时候的张爱玲虽然已经搁笔两年了,其实还有其他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是因为不断的搬迁,没有心情;(1947年――1950年搬过3次家)二则也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她还抱着观望的态度,用“怀疑一切的眼神”在观望着

这以后,张爱玲还是和姑姑在一起,从1947年起,她们俩搬出爱丁顿公寓,经过两次辗转,第三次搬家最后落脚在黄河路65号301室的卡尔登公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二五章 张爱玲的“梁京”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34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