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5/7)

善后诸事的。只是,由于他在剑南任上,打破了太多朝制的约束,尤其是严重干涉军事。

当然了,由于治世环境下地方主官具备的强大权威,各地一把手对于所在军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力的,但是向德明在成都期间的作为,还是过分触发条制,这在世祖皇帝时期可是很犯忌讳的事情。

即便事急从权,但事后真要追究起来,定个逾制乱法,也是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的。

当然刘旸不是那种不体谅下情的皇帝,因此,在剑南局势逐渐趋稳,立刻启动了人事调整,兵部尚书以及物质赏赐足以慰劳其功,同时一个“救急使君”成为向德明剑南之任的评价似乎也恰到好处了。另外,朝廷在蜀乱平定的议功中,定向德明第一。

和向德明一般,作为平定蜀乱的军事统帅杨延昭还朝之后,级别上升了一级,任侍卫司副都指挥使,嗯,前边提过,这实际上已是个虚职,掌权的是都虞侯。

这种明升暗贬的做法,或许有伤功臣之心,因此刘旸又给了大量钱财赏赐。也是杨延昭过于年轻,如今也才四十出头,刘旸也不可能弃用这个知根知底的将帅之才,依他的打算,在侍卫副帅的位置上待两年,沉淀一番,自可承担更重的职权与责任。

接替杨延昭担任侍卫司都虞侯的,也不是太意外,河西都指挥使郭仪,至此,杨延昭、李继隆、郭仪这三个世祖皇帝钦点的“三英”,正式开始成为大汉军界中的主角。

都察使杨业则顺势退居二线,挂着太师头衔,在府中含饴弄孙,今后人们就得称之为“杨太师”了。

而接替杨业的人,刘旸则选择让尚书右丞韩徽担任,允文允武,资历深厚的韩“橐相”,有足够的手腕与资历,同时,也是对赵匡义的一种制衡。在不断完善监察体制,加强法制、都察系统权威的背景下,刘旸也不可能放一人独掌大权。

与此同时,刘旸终于将张齐贤调任尚书右丞,同时兼任财政使,进一步加强朝堂上“帝党”的实权。

至于前财政使张雍,则栖栖遑遑地以本职致仕,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回乡归养,没两年,便郁郁而终。

作为开宝功臣中的一员,张雍落得这样的结局,固然凄凉,然而这也不是毫无征兆的。川蜀发生那么严重的祸乱,给官府和民间都造成了空前严重损失,必须得有人担责。

西南那边,有三百多名罪臣,朝廷这边,也必须有一个足份量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汉世祖】最新更新章节〖太宗篇33 雍熙时代〗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125/125671/2094_5.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