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6/7)

数来数去,只有张雍了!也不需觉得委屈,川蜀的那些官僚之中,确有不少是张雍亲自提拔的,也在南市口被斩了。

至此,大汉朝堂的权力格局又发生巨大变化,中书令刘暧、尚书令吕端、尚书左丞赵匡义、尚书右丞兼财政使张齐贤、枢密使曹彬、都察使韩徽、吏部尚书慕容德丰、兵部尚书向德明,当然,还有游离于权力中心的赵王刘昉这个参知政事,由这些人,共同构建了大汉上层的权力中枢。

而与雍熙元年初相比,最大的不同则是,皇帝刘旸的权威更加巩固了,其正在一步步地彻底掌握属于皇帝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在完成朝廷主要人事调整后不久,皇帝刘旸再下诏令,让全国各道州自查“二仓”仓储及税库情况,同时吏部、财政司、都察院三衙分遣干员赶赴各地协查。这一道政令,再度让大汉官场风声鹤唳,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这一关也不那么好过。

还是在筹集平叛以及后续援蜀物资的过程中,朝廷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缺口,根本无法按照朝廷调度需求来。问题嘛,当然出现地方对钱、粮两项的挪用亏空,乃至盗取上。

于是借着这个机会,刘旸当然要开启中枢对地方财政大权监管的改革,这也是他“雍熙改革”的第二弹,尤其重要。

同样的,这个活仍旧不好干,地方财政挪用亏空是很寻常的事情,如何解决,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凭空让地方变出钱粮把亏空补上,那当然不现实,因此,加强制度监管,才是主要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查一查旧账,追一追那些蠹虫的罪。

原本有人提议,给定期限,让各地官府自填亏空,逾期不满者,依法论处。这倒是简单粗暴,但刘旸几乎不假思索地否决了,经他判断,这简直是给各地官员又一项盘剥地方的名义,尝歪那是必然的,大汉的百姓可是在折腾不起了。

原本在开宝末期,朝廷财政是平衡之中带有一定亏空,等到蜀乱之后,从平乱到善后,加上固有的一系列大笔支出,大汉朝廷新一轮的财政拮据又到来了。

对此,刘旸选择了“保守治疗”,一方面从宫廷到朝廷官府,大力压缩开支,一方面则加大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打击,再一方面则加大外部资源的获取了。

为此,刘旸甚至和南洋的诸侯国们做起了“人口”生意,蜀乱之中被俘的乱民,足有近三十万,这些人朝廷不敢放任,杀也不可能,白养着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汉世祖】最新更新章节〖太宗篇33 雍熙时代〗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125/125671/2094_6.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