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三章三教浅析(二十七)(2/5)

等五人,追侍太子修行,慎加保护,这就是后来释迦牟尼弟子中著名的先期五大弟子,其中以憍陈如为座。同时他因历访诸师,始终不得究竟解脱之道,便暂行栖止在槃荼婆山中,常入王舍城乞食度日。但城主频婆娑罗王很快地就知道了他的行踪,亲来劝请还俗,甚至愿以王位相让,可是他也婉辞谢绝了。频婆娑罗王最后只好与他约定:“若成道时,愿先见度。”

由于他趺坐苦修,不经行散步,目不瞬睛,心无恐怖,变得形销骨立,须卷乱犹如蓬蒿,被喜鹊错认作草丛,就此在他头上做起窠来。地上芦苇,盘绕过膝。此时的释迦牟尼,非常孱弱,俨然如衰朽垂死的人。他长时间地修此种难行的苦行,后来忽然想到这和一般认为苦行修身就是真道的作风,又有什么差别?所以他又舍此而去,独自南行。

自从他觉得这种修行,并非正道,便独自离开苦行林中,接受牧女难陀波罗的乳糜供养,恢复到少壮的体力。待到体力充沛时,便自入河中沐浴,一洗过去劳形苦志的积垢,身心异常愉快,独自走到距离河岸十里的菩提树下,自敷草座,双足结跏趺坐,并誓说:“我如不证菩提(菩提,汉译“自性正觉”之义)不起此座。”

由于他过去曾遍学各种禅定,功力已深,这一坐经过了四十习俗的惯语,通常称太阳为明星),就此廓然大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爽然叹道:“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由此来看,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所谓悟道成佛了,悟个什么道呢?彻底知道了,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是悟到这个而成佛。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在这个世界也是生来死去了,同我们一样。这个是生命的现象,分段作用,就是像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或是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所以我说,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中国的佛学道理,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

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意思是,当一个生命刚刚生出来,也就是他死亡的开始。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只有是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才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三章三教浅析(二十七)〗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92/161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