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三教浅析(二十七)(1/5)
由于净饭王极切盼望他能继承王位,开张国势,听说他会走上出家学道的路上去,所以极为忧闷,就留意保护,设计防范。 凡是可以陶悦情志,流连光景的声色之娱和人间享受,他都打算加以运用,企使太子不致生起出家的念头,使阿私陀仙的预言不致于成为事实(可怜天下父母心)。
释迦牟尼七岁时,开始接受宫廷教育。净饭王为他遍请名师,令就学问。由于他天资聪慧,经过七年之间,凡属天文、地理、典籍、议论、祭祀、占察、声论、书数、乐舞、文章、图画,乃至一切技艺、方术,无不娴习通晓。
正因为他具有人的智慧,他自有生以来,对宇宙生命的探究,和世事人生的怀疑,始终无法使他安于现实。加以当时印度诸侯邦国之间的互相侵凌,种姓阶级的苦乐悬殊,无一不使他触目惊心,因此他对这个世间的芸芸众生,时常抱有一种不可把捉的无常之痛,他以大悲的慈心寻求彻底解决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更使人性得到升华,人生得到解脱。所以他便经常陷入沉思定默之中。
一天,他外出郊游,息歇于大树之下,看到田野里耕种的农人,烈日炙背,挥汗苦作。耕牛力挽重犁,被驱使鞭打着,备受虐待,结果弄到人牛皆困,饥渴交迫。又见犁田翻土,地下虫豸,无法藏身,群蚁纷纷爬起,似已感知大祸将临,寻觅它们生命的安全所在,结果飞鸟翔集,资为口粮,看来无一幸免。这种弱肉强食,众苦熬煎,残酷无情的世间相,使他生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人生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了这个悲惨世间的存在?宇宙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此,他在树下坐定,心生厌离,想到世间、出世间等问题,又陷入沉思的禅默中,历时很久。最后他决定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从此,他以云游之身,到处参学。
他先是不认可“苦行”,认为这个不是“道”;后修习“无想定”通过修习,实际做到了无思无虑,但最后认为这也不是真道,便舍弃而去;又学习了“非想非非想定”,成功后心想;“众生正因为有我,方生诸苦。非想非非想定中,虽然可以使粗的妄想烦恼暂停,但微细的烦恼,依旧存在。若不能舍除我相与我想,何以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他又舍此而去。
在释迦牟尼入山修行的时光中,他已遍访著名道者,但因没有真正明师,所以毫无收获。然于当时各种修道方法,无论如何难行苦行,他都已经一一修习做到,而且极为精通。在这期间,他的父王曾经打听到他的行踪,派遣王师大臣前来劝说,仍然不为所动,只好留下大臣等的公子憍陈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三章三教浅析(二十七)〗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9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