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张爱玲的“半生缘”的记忆(4/5)
的张爱玲才真正懂得了这部伟大的书但是,在这中间,又有多少人世的沧桑曾加临于这个当年生于阀阅世家玉树临风的女孩子呢?
当然,这样评说张爱玲并不意味着她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首屈一指因为,她与《红楼梦》精神是否接近只是多样的文学风格与精神中的一种,它本身并非标准;再则,即使在与《红楼梦》的沟通与默契上,张爱玲尽管独异,但是这并不表明其他作家在此方面的无能,其实有作家比她做得更好,譬如来自那悲伤的呼兰河的年就已在香港孤独殒去的年轻女作家萧红那个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香港大学的二年级学生♀些,自然是话外题
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的创造与价值,其实是很难去比较的,但只要是有,那就是好的
张爱玲并不想哀叹人世的悲凉历经浮世的悲欢之后,她消从悲凉中找到美,从美中看到生命的价值在修改过《十八春》《怨女》中,道德恩怨的痕迹大为减少,而生命之美却透过乱世悲凉冉冉升起
张爱玲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1952年到1967年,艰难的生活差点完全淹没了她,但是赖雅去了以后,她对这个世界便不再抱有任何责任,也不再寄予渴望她慢慢地,又重新回复到原来的自己她对现时当下没有兴趣,重改旧作事实上是她对于过去的探寻她向过去的岁月索求的采摘的是美,也仅仅是美
张爱玲写出了俗世男女“跟时间挣扎”的痛苦,但是她自己,却从这痛苦中升华出来
她不再跟时间作斗争她与时间握手言欢”间变成一种质素,融入了她的生命,她的文字,她的平淡与她的从容“过去”以一种美的形式变成了她的现在
这就是张爱玲用心修改旧作的意义♀意义仅仅是对她个人而言的她表现给外界的,则是她依然葆留的感受天才以及相应的表达能力♀令她的新老读者都感到惊奇
平鑫涛多次对张爱玲作品的重印出版,本身也为“张爱玲热”掀波助澜,不但在港台地区人民开始对她的作品她的生平她的爱好感到莫大的兴趣,就是在美国华人文化圈里她也逐渐受到重视年代,《半生缘》在台湾被拍成电影轰动一时,由此大陆再一次掀起了80年代的“张爱玲热”
幽默依然如故不过,她虽老了,却绝没有被时间所俘虏☆后的这些年,是她相当勤奋的几年,写作的速度很惊人
无人打扰,不为钱所困,尚有精力书写回忆录――这不正是一个作家晚年最圆满的境界吗?我就特别崇尚张爱玲的这种晚年境界!
注:由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七八章 张爱玲的“半生缘”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87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