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张爱玲的“怨女”的记忆(4/7)
的一段孽情在《怨女》中比在《金锁记》中描写得更为详细,在《金锁记》里的三爷,较为正经谨慎,那是看在残废二哥的面子上;在《怨女》里的三爷就非常的轻脯不像《金锁记》里的三爷还顾及“叔嫂”身份,和二哥的面子三爷卑贱放荡的花花公子性格最后也被女主角所轻视,女主角的情感也慢慢较为成熟,她不再对三爷迷糊了,她与三爷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也较为实际,这也可能是张爱玲要重写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着眼点
《金锁记》里张爱玲这样写道:“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怨女》里张爱玲这样写道:“虽然早料到这一着,还是不免有气跟他说说笑笑是世故人情,难道当她到现在还喜欢他?……他还在望着她,她不能对他的眼睛看,怕两边都是假装,两只手握在他的手里都不像是真的,从前一切都改了样子,连眼前的事也恍惚起来真的,两个人都在这里,虽然大半辈子都过去了”
女主角的一生除了和三爷那段提心吊胆,毫不真实,自我欺骗的“孽情”以外,从未得到一点“温柔”的爱三爷所给她的,只是极残酷的玩弄所以她会对儿媳妇施出种种不自觉的毒辣手段,甚至葬送了她那还想上进的女儿的一生的幸福,使自己的女儿落入悲剧的陷阱里,难以自拔
三爷和女主角的孽情,对于女主角的空虚生活,有很尖锐的展现,也造成了日后女主角的残忍♀里我们看到张爱玲对于人性确实有着真实地透视虽然我们不必以“性”来解释这一切,然而女主角在“性”方面的落空和社会自然形成的压抑,更使女主角的性情畸形发展,刻薄寡恩得恐怖!
她爱三爷,三爷却只是图她的钱艾她的生命,就这样的一闪就过去了人生为什么这样的悲凉!
《怨女》的改写在各方面都比《金锁记》进步,张爱玲塑造的悲剧性的人物,却连同那人物的年代社会情况大家庭的好好坏坏一一展现读起来真的是很细腻很透彻很过瘾艾这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也只能把人物的行为放在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框架之下,才能有具体深入的人物生命,读张爱玲的小说真的是一种很富足的感受
1966年4月,《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此后,张爱玲的其他著作《秧歌》《流言》《张爱玲小说集》《半生缘》也在1968年前后由《皇冠出版社》出版重印我们都知道1944年张爱玲没有同意让中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七七章 张爱玲的“怨女”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86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