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张爱玲的“夏志清”的记忆(1/6)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本土的影响≡从1952年张爱玲出走香港美国,时间一晃已经是近10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张爱玲一直疲于生计,不断地替香港美新署做翻译,“制作”反面宣传小说,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商业剧本
从文学事业上讲,她离严肃文学的距离事实上越来越远,仅有的几部严肃作品在美国不被赏识,难以出版♀使张爱玲在1945年以后,在中国的文坛上的影响渐趋减弱,几近于消失
在中国大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张爱玲发表在40年代的作品不仅没有再版的机会,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再为文学史家所提及――仿佛文学史上从来就不曾有过这么一位作家,在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大陆,作为一位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作家,张爱玲被人们彻底地遗忘了
在香港,虽然张爱玲在50年代初曾经出版过《秧歌》和《赤地之恋》,但是当时的香港,基本上是“文化沙漠”,仅有商业文学可以存在,严肃文学则很难生根并产生影响
倒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因为具有鲜明的“反gong”立超赢得了台湾官方评论家的齐声喝彩但是,政治评价本身却无法在文学上站住脚跟直到50年代末期,台湾新起的一代青年作家标举严肃文学的旗帜,发起现代主义运动的时候,张爱玲及其作品才开始得到真正的关注
张爱玲本人的“流亡”与“出走”多少为这种“关注”创造了机会年国民党政权退出大陆后,第一流的新文学作家几乎全部选择留在大陆,而50年代初期的台湾文化当局特别强调政治分别,凡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多半被划入“封杀”的行列
张爱玲因为“流亡”,成为特有的例外,台湾当局算是放过了她的作品结果,她的《传奇》与《流言》作为新文学难得的代表,在台湾文学青年中逐渐流传开来,为后来的60年代的“张爱玲热”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是,最直接起推动作用的是身居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家夏志清教授夏志清教授在50年代就筹划着力编著一部现代文学史,他从宋淇手上获得了《传奇》和《流言》的香港盗版本,一读之下,大为惊异,视张爱玲为罕见的现代女作家
1961年,就是这位著名美国华裔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在美国出版了他的研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这部著作里,夏志清为张爱玲专写了一个章节共42页的评论介绍,书中这一整章的篇幅专门介绍张爱玲,称她为“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七四章 张爱玲的“夏志清”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