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张爱玲的“暗筹移民”的记忆(2/4)
,只是埋头重操旧业,但仍有些传闻传到她的耳朵里,加上张爱玲基本上是自由职业者,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基本上是“生活就是事业,事业就是生活”的生存的状态,没有具体的职业
张爱玲在美新署的这段公务员生涯,那种固定的作息时间其实与她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的;那种固定的人际关系与张爱玲也是格格不入的;这些虽然没有使她的生活发生多大的困难,但她仍旧不习惯,好像她的整个人都交出去了一样,丝毫不能由自己来安排自己有兴致的生活
外部世界的喧哗与繁杂,这是使张爱玲所不能承受的香港历来是一个商业城市,白天的市声和夜晚的热闹,使张爱玲感到连精神的家园也被侵蚀得没有地方了她常在夜晚望着被霓虹灯光烧红了半个天的香港夜空,更加唤起了她的物是人非之感♀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她想,要么,就聆听着令人感到亲切的市声入睡,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但这只能在上海现在的上海在将来还不知变成何样如果没有这种亲切的生活乐趣,则不如走得越远越好,最好是没有人认识她,让她开始一个干净而又安静的人生,静静地去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赤地之恋》不久后也完稿了,却反响平平,香港读者对之比较冷淡,这种结局,不免让张爱玲感到意外,张爱玲深深失望于香港作者对她的隔膜‖时也让张爱玲深深感到香港和上海不同,不同的是香港是一个不需要精神的城市由于这种结果,张爱玲更加意识到她的这一类文学艺术家在香港其实是没有什么前途的,香港完完全全是个文化上的沙漠而且,张爱玲刚从大陆逃难过来,对香港这个作为殖民地的城市的政治前景也实在没有什么把握,香港也会有被“赤化”的可能,这很难预测,心中十分隐忧,所以这段时间张爱玲整日忧心忡忡,便起了念头离开香港
写完了《秧歌》与《赤地之恋》以后,张爱玲与胡适取得了联系,并在胡适那里获得一个启示,何不像胡适那样走得更远呢,虽然离熟悉的家更远了,但也许会拥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她早已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没有人与人之间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有的“张学”研究者认为此时张爱玲与胡适联系,是为了自己去美国后给自己铺路♀种说法我赞成,我也认为张爱玲不是在胡适的启发下移民美国,而是为了移民美国主动与胡适通信联系,这是张爱玲的精明之处
权衡之下,张爱玲决定,去美国寻找她的精神家园,找回她生命的欢悦爱玲在这时才有了移民美国的打算爱玲觉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四四章 张爱玲的“暗筹移民”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5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