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六章 科学与技术(2/3)

对已经处于顶尖的存在。

当然,膛线的理论是圣上提出来的,这也让宋应星对于朱慈的敬佩,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尽,又如同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并且,稳固性极高,初步实验,脱靶十之有三。”

膛线使得子弹以旋转的状态射出,在飞行的过程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弹道。

这就使得火铳攻击性能,有了质的奔腾。

蓝本的火铳,射出来的子弹,都是随缘的。

就比喻说,一个敌人间隔一个射手有五米的间隔,对于一个拿着现代枪支的人来说,只要不眼瞎,都能击中敌人。

但这在无膛线的时代,是行不通的,哪怕间隔很近,近在咫尺,也无法保证单一的火铳可以命中敌人。

并非枪法的问题,纯粹是无膛线的火铳,谁也无法断定下一发射出来的弹丸会朝哪个方向飞……

一个火铳手,根本就是废物,甚至打不过一个带着刀的流贼。

所以基于普通火铳非常糟糕的准头,才会涌现火铳手排成一排,同一射击。

用密集的弹幕,来补充火铳准头不足的弱点。

只有大批的火铳手,同一配合才干形成威力。

就如同在宁塔之战,一千个火铳手,可以用密集的弹幕压抑清虏的突进。

膛线枪的涌现,是一次决定性的改革,这一改革之下,火铳手开端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

倘若落单,可以非常淡定的抬铳应对,枪法好的,直接爆头也完整可行。

以后的火器阵列,也自然而然的会有所转变,而这样的转变,会使得火器营的战术更加机动,战斗力自然而然的再次提升。

“只是……”宋应星持续说道。“膛线管铳,毕竟繁琐,一个熟练的匠户,也要三五天时间才干刻蚀一根膛管,即使军器局的匠户全部投进,一个月也最多生产二三百支丙型自生火铳……实在是费力却不出货。”

这话说的倒是不错,在管内拉膛线,可真是技巧活,在没有大规模车床,产业的支撑下,完整依附的是匠户门的手艺。

每一个膛管,就如同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纹路偏差一分,这膛管也就报废了。

速度能快起来就怪了。

乙型自生火铳,每月能产2000把,但丙型的设计规格一断定,产量就实在难以进法了。

京城的皇卫营,怎么说也有几万人。

一月两百把丙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北明不南渡】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六十六章 科学与技术〗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78/78019/471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