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69章 行匆匆(2/4)

s;谢县令面有难色地道:“国公,朝廷的旨意已经张贴出去了,三班衙役巡走街头,对哄抬物价的行为一旦发现也是重罚的,可执行起来,确有极大难度。一则,县里存粮有限,就算尽数拿出来平价销售,扔出去就像往洪水里扔颗石子儿,连个泡儿都溅不起来,难以据此平抑物价。

商贩们各展所能,从外地购进的米粮就不消说了,就算本地有些富商大户,家中存粮多少旁人可不知道,你勒令他平价销售,人家就说无粮可卖。自家存粮多少,只有人家自己才知道,人家又没犯法,下官也不能听着点风声,就挨家挨户的搜查,盘点人家的粮仓,这事儿着实棘,是以……为了免致饿死百姓,他们卖的粮食纵然贵一些,下官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这谢县令说得满脸苦色,不过一般为官者,很少会在上官面前自承自己迫于困难向下边妥协,所以他的坦诚,反而搏得了夏浔的好感。而夏原吉等人熟谙官场,对此更加理解,在地方上做县令,说是一县的父母官,其实在地方上绝对不可能嚣张跋扈,独断专行,除非你朝里有极硬的靠山,而且压根不打算在这儿干多久,否则强项县令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就在于古代人口流动姓不强,世家大族几百年定居一地,繁衍生息,在当地的各行各业中都有势力,因此一方县令要在地方上做出点政绩来,必须谋求这些地方大族的支持,不要说摆什么官员嘴脸了,逢年过节,有个什么喜庆事儿,这些官儿们得去给人家送礼巴结才成。

这样的世家大族由于久居该地,一般是对地方上是很有责任心的,修桥补路、建立义学,遇到灾荒赈济乡里,都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因此对于官府的统治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可是一旦其中有人利欲熏心,想发国难财,地方官也有许多顾忌,不敢做得太绝。

一方面,他们权力有限,跟地方大族对抗,最好也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在这儿做官的,一旦撕破脸,以后少了地方士绅的拥戴,政令的下达、粮赋的征收,就都成了大问题,所以很难做出过于坚决的决定。

而这些对夏浔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他要的是赈灾的效率,效率越高,死的人就越少,温文尔雅的段,现在是行不得的。夏浔冷笑一声道:“这其中的事儿,本国公也约摸知道一些,你还要在这儿做官,本国公不让你为难,这个恶人,我来做!”
&ns;&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锦衣夜行】最新更新章节〖第669章 行匆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6/6442/669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