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3/5)

,路上也容易出事。

但全部聚居在一处也不现实。

虞喜这种搞观测、计算的还好说,葛洪这类需要采药、炼丹的则不适合。

再者,这些人一般都有产业,很多人还很看重,比如王戎就和他妻子双双执牙筹计算家产,日夜不辍,为家里开辟了水果、竹器等多个财源,你让他交给外人管理他还不放心呢,必须亲历亲为。

只能说先凑合着来。

至于说朝廷主导的科学研究,说实话,到自前为止,邵勋没见到一个有主观能动性,主动申请某个研究方向,然后申请人力物力财力的官员,全是混日子的。

只能由他自己提,但他自己也不太懂。

比如望远镜,没玻璃就去找通透的水晶,花了好久才找到,但磨了许久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没磨出名堂。

这其实就是邵勋和工匠都不知道工艺细节。

镜片怎么磨?曲率控制到什么程度?误差控制到什么程度?

磨好镜片后,需要对齐、调焦,不然不能用,怎么弄?

小孔成像现象先秦时期就被发现了,西亚、欧洲也或早或晚发现了,但为什么一直到很晚才搞出望远镜?工艺、材料是一部分原因,没有系统的光学理论(如折射定律)指导也是一部分原因一一这一点最可惜,墨家发现了这个现象,

为什么不多做实验、升华总结成理论呢?

某个发明的出现,一定有前面许多代相关知识的积累,并非一而就。

但这套体系也不能放弃,万一哪天有惊喜呢?万一呢?

总体来看,邵勋规划中的科研体系总共分三大类。

其一是民间私人爱好者一一这是自发动力,如虞喜;

其二是以少府等机构为主的朝廷衙门一一这是体制内升迁奖励,如刚被提为从九品的那位工匠;

其三是以打理庄园、货殖经商为主的豪族成员一一如培育水果良种的琅琊王氏,这是经济利益刺激。

有枣没枣打一竿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三类人和邵勋一样,只不过他们受经济利益驱使,主动提出研究方向,比如培育良种等等,投入人力物力搞研究。

既然消灭不了土族,那就尽可能改造他们。

哪怕只改造了一点点,那也是进步。

社会风气、主流学说是会变的,物质决定意识,哪怕二代开始不太重视这些事情,那也为天下留了不少东西,还是有进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晋末长剑】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四章 又是随心所欲〗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323/323961/1307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