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7章 在这下面(2/6)

他叹了口气,快步下了山。

山下围着好多人:野外组、实验组,甚至资料组都在这儿。

忙活了半个多月是不是瞎忙,明天是不是都能打包回家,就看这一下了。

所以,神情都很激动。

李定安站在中间,分配任务:

“第一组在山顶钻探,注意避开峰顶以及岩层,寻找厚土层。深度暂为五米,以五十公分为界层,逐层取样……

第二组在一号洼地边缘取土,深度十米,每层五十公分,注意土层完整性。第三组立钻机,在三号洼地中心钻探,深度二十米……实验组,做好土层分析……资料组,做好影像记录……”

速度都很快,抄工具的抄工具,装钻机的装钻机,架摄像机的架摄像机。

钢制的洛阳铲,铲头长六十公分,杆长半米,“咚咚”十几锤,铲头就被砸入地下,一旋一提,土层就被带了出来。

研究员一捅而上,对土层进行分析,野外组提起第二杆铁铲,继续往下钻。

邢峰带领队员装好了便钻探机,“嗡”的一下,胳膊粗的钻头像是烧红的刀子切进牛油,眨眼间就钻了进去。

运气很好,没碰到石头。

机器稍停,野外组接钻杆,实验组抓紧从钻杆中取样。

一切有条不紊。

不大的功夫,姚川和程永权抬着一柄洛阳铲,跑到了李定安面前:“李老师,你看!”

姚川指着铲尾,也就是接近地表的地方,土层呈褐色。这是土中存有水分的原因,如果烘干,就会是黄土,属通辽平原常见土质。

但不厚,也就十多公分,往下全是砂质土。

李定安抓了一点,仔细的捻了捻:粉砂,还有死粘土?

“哪里取的土样?”

“二号洼地中心!”

洼地中心,不应该啊?

如果是泥石流、山崩、塌陷导致矿坑被埋,浅层土质不会出现差别,依旧会是黄土,不会是沙,至多没有生物层。

关键的是,不论是粉砂还是死粘土,都是在水底形成,怎么会跑到山坡上?

如果是远古时期形成,只会存在于地表之下,至少三米深……

稍一思索,李定安恍然大悟:“这应该是地震导致砂涌,从沉积层之下冲上来的水饱和沙粒层……资料组,查一下道光之后奈曼最大的一次地震……”

根本不用查,卜所长脱口而出:“1940年,八仙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更新章节〖第357章 在这下面〗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313/313126/375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