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56章 找到了(5/6)

右瞅了瞅:“换个地儿,这个全是石头,你也不嫌屁股扎?”

“顾不上了,反正穿的厚!”

万成标赖着不动,还躺了下来,邢峰也只好坐下。

他又掏出烟盒,一人点了一根。

风很大,“呼呼呼呼”的刮,不到两分钟,一只烟就被刮没了大半,只剩下一截纸皮。

“老邢,撤队后你去哪,回京城?”

“不然呢?”

“明年来不来了?”

邢峰想了想:“可能来不了,开春就要跟李老师进驻保力!”

“保力,企央啊……工资是不是要长一点?”

“嗯,级别也要提一提!”

“啧啧,部属单位就是好……”

“和部属单位没关系,是因为李老师……当然,忙的时候也够忙!”

何止是忙?

一提李定安,心里的那点羡慕一扫而空:这家伙完全不把人当人,当然,也包括他自个。

但累只是其次,关键是没意义:就像这次,没日没夜快二十天,有什么结果?

考古不是这么干的……

他摁灭了烟头,长吐了一口气:“感觉有点失水准!”

风有点大,邢峰没听清:“伱说什么?”

“我说李老师,盛名难副!”

这次听清了,而且很清楚,邢峰有点生气:否定李定安,就等于否定国博,也等于否定他。

他想辩驳,却不知从何辩起:扪心自问,这次确实有点看不懂李定安的操作。

野外考古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可以猜,可以假设,可以不断试错,这行业讲究的是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但李定安太急,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想用一两个月,就把一两年的活干完。

再者顺序也不对。

正常而言,应该按图索骥,顺着载漪流亡的路线追溯:先去中亚,找到相同的标本实物,或者是相关的文物,再到阿拉善,根据实物线索寻找蒙古瓷的流布区域,然后顺藤摸瓜,最后再追溯蒙古瓷最初的起源地。

李定安恰好反了过来……不,是省略了所有的过程,想一下就找到结果。

说实话,可能性不大。

因为线索太少,可供支持的理论依据也太少,所以许多人就觉得:李定安确定窑址在青龙山一带,基本是靠瞎猜。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包括项目组的部分成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更新章节〖第356章 找到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313/313126/374_5.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