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15章 这才是宝藏(5/6)

开第三口,何安邦点了点头:终于有了点宝藏的样子。

其他人的眼睛都不由的眯了一下:黄澄澄,亮晶晶,有金锞子,有金饼,也有类似珐码,以及两头宽,中间细的束腰形。

小的如指肚,也就一二两,大的如拳头,标准的百两金锭。形状不一,铭文也五花八门:福、、寿、喜,忠、孝、仁、义,还有太平、安康之类的戳记。

“私铸的?”

“不然呢?”

无论明清,官府不铸金锭,民间只能私铸。

文物性值不算高,也就比黄金本身价值高个两三倍,论起来,还不如刚刚那箱清代五十两官银……

李定安掀开了第四口,所有人都舒了口气:大明元宝,四十八两官银。

五年前,中国法院网发布过一侧案例:某市某文物部门接到举报,某县农民建房时从自家宅基地里挖出了宝藏,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当场收缴大明元宝十余锭,银锞子、铜钱若干。

过了大概半年,元宝被退了回来,称是赝品。

农民直觉有猫腻,拿地某机构测了一下,结果为新铸的,铸造时期不超过三个月,又用药水做旧。

然后,就扯出了震惊全国的银锭调包案。

当时,司法部门为确定案值,特地邀请了专家,每锭估值两百万。

这儿,足足一箱,少些也有上百锭……

但不知为什么,何安邦总觉得差点什么:所谓的宁王重宝,就这么点?

细细一想,才琢磨过来:金子银子五六箱,却抵不过几幅画?

更遑论这么大一座古宅?

“就这么多?”

肯定不止这些,除了金银,还有两箱珍珠,但已经黄不拉几,灰不溜秋,一摸一手灰……

稍想了想,李定安叹了一口气:都到这会了……

他左右瞅瞅,从银箱旁边提起一只木匣。

经典的七八十年代的东西,匣面裱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铁板锁扣,已被拧成了两截。

打开匣盖,一个木格挨着一个木格,纵横交错,每一格里都塞着棉花,上面又盖了一层,不知道装的是什么东西。

“挺有年代感,再放几十年,这只匣子也成文物了。”

随口开着玩笑,马献明撕掉一格中的棉花,又瞅了一眼,猛的往后仰。

这什么?

黄光锃亮,底上四四方方,约摸一巴掌大小,但很薄,也就三公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更新章节〖第315章 这才是宝藏〗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313/313126/329_5.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