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这弩是不是有问题?(2/3)
睡觉时间不能少于四个时辰。
……
士兵们刚见到新式强弩感觉很怪异,为何这手弩下边会有一个长长的把柄,不但不易于携带,而且还增加了重量。
李牧拿过一支强弩,把弹匣取了下来,递给冯将军,老冯疑惑地接过来,看了一眼,现了里边装的弩箭,这弩箭比他们之前用的要短,寻常弓箭长约八十厘米,而这弹匣里的弩箭只有六十。
老冯摇摇头道,“这箭太短了,威力不够。”
这个道理李牧自然知道,但做成八十的,弹匣会更大,携带起来不方便。虽然箭支短了,不过因为是机器作业,误差小,稳定性好,加上弩机工艺的改进,射程要比一般的弩远,精度也要好一点。
把弹匣装上去,拉动滑轮上了弦,感觉有点吃力,虽然只需要四十斤的力气,也就是一桶纯净水的重量,但他现在才十二岁,身体还没有完全育成熟。
两手持弩有点费力,李牧只好趴下,把弹匣支在地上,瞄准靶子,距离只有五十米,不需要调高,直射就行。
瞄准后扣动扳机,只听到一声清脆的弓弦声,弩箭飞驰而出,飞行轨迹非常平稳,准确地射在靶子上,不过稍微有些偏离,他瞄准的是脑袋,结果射到了脖子上。
李牧没有起身,再次将弩上弦,瞄准,扣动扳机,可惜这一次仍旧没有命中他想要瞄准的地方。
看来这弩的威力跟后世差的有点多,后世一般的弩在一百米的距离上也不用调高。
打开弩机上的标尺。这玩意并不是李牧的原创,早就有了。在汉朝,望山就是手弩的标配,望山就是标尺,弩箭出后因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呈抛物线的轨迹飞向目标,所以在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必须考虑轨道的因素,由于强弩是利于远射不利近射的兵器,弩力越强射程越远,就越需纠正弩箭飞行时形成的偏差,上扬角度可以让弩箭在抛物线轨道下射中目标。而如何在战场条件下,迅计算上扬角度大小是一个难题。古人摸索出依靠勾股定理,利用望山、弩箭镞、目标3点连成直线的办法,用于远距射击。这也是后世枪械上标尺的雏形。
再后来,为了使士兵能在战斗中迅瞄准目标,在望山上面增加了刻度,士兵估算出目标距离自己的大致距离,然后进行对应的调高度数,这大大提高了射弩箭的精确度和射击度。
就像现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李牧总共射出了八箭,命中目标七箭,若按宋朝的征兵标准他已经合格了。当然那时候还要考教远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师唐】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一章 这弩是不是有问题?〗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636/9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