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三教浅析(十一)(2/3)
是,这和尚太小气连棺木这点钱钱也要省下,七百年裹在树的中间。还说这种状况不是究竟。像佛证得菩提大彻大悟以后,了了生死才是真正的道。
既然是时至今日,徽宗皇帝这些诗词流传了下来,说明这件事情的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南怀瑾先生曾经回忆起他在小的时候,晓得浙江诸暨有个道士,入定活到一百多年了,指甲会长长,每年老百姓都要给他剪指甲、剪胡子。
当然徽宗皇帝这诗确然带有幽默的意境,但是像要想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大彻大悟的境界,谈何容易!
【悟】这种东东种类繁多且分大小,禅宗祖师曾经说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意思是,无非要你起疑情,因疑问而悟。
我们在生活之中,经常会遇见脑海灵光一闪,从而破解了一个缠绕于心的棘手难题这种状况,此种就算是小悟。
真要是大彻大悟了那还了得!这时候据说是我们人的‘根本智’被开了,别说是神通,连三大千世界的所有知识自己都是全部懂得,牛逼吧?
在历史上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修行的秀才叫张拙。
他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
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
就是这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了道。
所以,他就作了一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
从此种极为优美的文辞来看,张拙秀才是不是已经大彻大悟了?我们且来看看南怀瑾先生是怎么说的。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
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三十七章三教浅析(十一)〗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92/14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