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5/6)

也是现代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一个创举《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改写与遗稿旧时真本等7个问题在张爱玲这里得到许多耐人寻味的新见

但《红楼梦》堪称是千古奇书,即便花费再大的努力,恐怕也难以了悟其中奥秘诚如著名的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经感叹过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糊涂”

张爱玲在研究这本书的主要贡献是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如她对后四十回作者高鹗的心理研究,分析了高鹗亲自下堂而去,而自己又不便说,于是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小说中的袭人身上的写法在高鹗的修订本中,袭人已被贬身价,高鹗把她写得比曹雪芹的原作更为不堪但张爱玲毕竟是写小说出身,《红楼梦魇》在学术的组织上缺乏严密的条理,许多有趣有见解的看法散落在长长的铺叙当中,由于整理起来难度较大,不像张爱玲写她自己的小说是那样的出手不凡在《红楼梦魇》里,张爱玲就感叹过“去日苦多”

张爱玲的第二个梦是她把用吴语写成的《合花列传》翻译成英文及国语她的贡献是为这部小说做了许多注解,为当代读者描述了本世纪初前后上海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欢场里的场景描写,可以说,为今人解读《合花列传》一书提供了一个可读的范本但由于《合花列传》的结构缺少一个中心人物来支撑,便使读者读《合花列传》不易看出作者的一些隐晦笔法张爱玲自己也承认,她的工作可能是无效的工作:她在译本的序言中说:“就怕此书的下一回目是: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合花”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十年的朝云暮雨,十年的春花秋月我们可以想,在异国寒夜的灯窗下,一个细详《红楼梦》的中国女人庄信正先生有这样一篇写张爱玲的文章,题目就是:“旧事凄凉不可听”还有庄信正的《永远的张爱玲》庄信正认为:事实上整部《红楼梦》就是旧事凄凉不可听

张爱玲写道:“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发生在庸俗暗淡的成人的世界里而那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仕途竟不堪一击,这样的靠不住看穿了之后宝玉终于出家,履行以前对黛玉的看似靠不住的誓言”

也许,十年深居简出,皓首穷经地研究《红楼梦》,正符合张爱玲彼时的心境大家族的败落,繁华落尽后的凄凉,张爱玲的一生,可谓尝尽了“百味人生”的种种状味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张爱玲主要醉心于这两件工作:一是潜心研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95_5.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