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1/6)

自从张爱玲遭到上次的“垃圾桶”事件以后,从此,张爱玲越来越过着闭门幽居的生活她很少接电话,住址是向外人保密的,信都是寄到她租用的信箱里而且,她又常常不去开信箱据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书,常常寄去三校稿久无回音,如果出版社再去信问三校稿不寄回可否付蝇张爱玲也就用航空邮筒复信只有一个字:“可”

张爱玲定居美国期间,写作上还是在取向中国取材也许她认为对中国题材最有把握她到美国之后的作品《五四遗事》《浮华浪蕊》《相见欢》《色?戒》《同学少年都不贱》等,还是以中国的经验为主轴到美国的前十年,她大都以文艺创作营学校为家;第二个十年在南加大,她又钻入《红楼梦》和《合花》的考证注译工作;第三个十年,她的写作重点就在长篇自传性小说《小团圆》《对照记》里面

此后的13年,她仍然在写作,但是随着创造性的锐减,和她日益离群索居的生活,她无法写出如早年那样才华横溢的作品了,因为那些作品都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且随着《北地胭脂》(怨女)在英语国家的发行失败,她基本已经放弃了英文创作了她重新开始中文写作,发表在台湾和香港的一些杂志上

不过就是中文创作,她作品中的新鲜元素也是少之又少了事实上,她自从移居美国后,除了将她早年的作品翻译改写外,难得有什么新鲜内容,一些散文中似乎还涉及到部分来美后的生活小说则没有一篇反映美国生活当代现实的有力之作,不管她承认还是不承认,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张爱玲的文学生命结束在《秧歌》之后而《秧歌》是她在香港完成的

我们从“张爱玲遗作手稿展”中可以知道,《惘然记》最初曾拟名《乱世纪二三事》的这“乱世纪”,指的是中国四五十年代的战乱时期,收入书中的故事多是旧作翻新,题材始于40年代然而它们的文风却惊人的相似,洗尽铅华,而一味使用白描手法,显然是改了又改所致大多数张学研究者们以为这是她出国以后,受到美国文化的洗礼所致,而有的张学专家则认为多半是由于《合花列传》的影响,一味追求平淡而自然的结果――似乎矫枉过正,几个故事都粗俗灰色晦涩,如《相见欢》《浮花浪蕊》都淡远平实,耐读而不易读,《色?戒》更是引人误会

在洛杉矶,张爱玲隐居是第一个十年相对平静,创作力也很旺盛除了对她竭力深入研究的《合花列传》与《红楼梦》以外,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张看》小说剧本集《惘然记》以及《续集》中的部分文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八六章 张爱玲的“圆梦”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95.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