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七六章 张爱玲的“研究中心”的记忆(3/6)

面,努力地仰头眯眼向上面的木牌张望好陈世骧教授开车经过,问她在这里干什么,她说在找公共汽车站,想买电视机准备看晚上的登月转播原来高度近视的她误把电线杆子当作公交车站车牌了……

加州大学的同事曾经形容,张爱玲是“办公室的灵魂”――一语双关,即是说她的深邃,也是说她的飘逸她总是穿着旗袍,或灰色,或紫色,或淡青,或素花,丝质的料子,传统的滚边,沿途洒下淡淡的幽香;皮肤白得透明,化淡妆,至少会点涂一些口红,中度长短的鬈发,有时候是“五凤翻飞”;步态优雅轻盈,走路时总是若有所思,有时也会一个人在校园散步,见到工人修理电线,能专注地仰视半天

卸去了赖雅的包袱,后来台湾又掀起了“张爱玲热”台湾《皇冠出版社》加印张爱玲著作使她有了固定的版税,张爱玲这段日子的经济状况大为好转,对于自己的穿戴打扮也精心起来而且她始终都喜欢穿旗袍,无论走到哪里,姓了谁的姓,入了哪一国籍,她总归是上海的女儿

众多的回忆与采访的文字中,要属与张爱玲同为研究所“语言部门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中的另一个人陈少聪在《与张爱玲擦肩而过》中描写的最为亲切真实:

“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是在陈世骧先生为她接风的晚宴上,陪客还有三四位其他教授我的全副注意力都聚焦在张爱玲的身上,那时期我是不折不扣的‘张迷’她所有著作我没有不读的在她身边我变得小心翼翼,羞怯乖巧尽管我的内心万般希翼着能与她接近,与她沟通,当时我却连话也不会说,也不敢说”(陈少聪是陈世骧派给张爱玲的助手)

“那晚张爱玲很文雅地周旋于宾客之间她不主动找人说话,好像总在回答别人的问题说话时脸上带着浅浅礼貌性的微笑她穿着一袭银灰色带暗花的丝质旗袍(后来她一直都穿颜色必的素色旗袍)那年她49岁,身材偏高,十分消瘦中度长短的鬈发,看得出是理发师的成品她脸上略施了些粉,淡红的唇膏微透着银光她的近视眼度数不浅,以至看人时总是眯着眼睛,眼光里仿佛带着问号,有时让你不敢确定她是否在看你”

“张先生总是过了中午才到,等大家都下班了,她往往还留在办公室平日难得有机会与同事见到面,也没有人去注意她的来去,大家只是偶尔在幽暗的走廊一角惊鸿地瞥她一闪而过的身影她经常目不斜视,有时面朝着墙壁,有时朝地板只闻悉悉索索跌跌撞撞一阵脚步,廊里留下似有似无的淡淡的粉香”

“有好几次我轻轻叩门进去,张先生便立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七六章 张爱玲的“研究中心”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85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