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张爱玲的“夏志清”的记忆(5/6)
清余怒未消,夏志清认为:“这个赖雅,因为穷得淌淌滴,一定要张爱玲流产!孩子对于女人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啊爱玲流产后真正是萎谢了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的寡居的几十年中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欣慰快乐!我想,这可能是她在最后的《对照记》中即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雅的照片文字的原因♀两个男人实在都不值得她爱恋思恋!”
写到这里,我并不同意夏志清的说法,其实夏志清对张爱玲的秉性还没有我们“张迷”了解爱玲是不喜欢孩子的,一个顶级的小资一个顶级的写手,孩子并不是最重要的,写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孩子她后面的《合花列传》《红楼梦魇》《小团圆》等恐怕就没有机会出版了
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将张爱玲第一次写进文学史,这对于张爱玲的作品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却似乎波澜不兴,草木依旧,她的英文小说的出版依然很困难,她的经济状况也丝毫不见好转,而她的丈夫赖雅则更在经受着生死之危
夏志清教授完全否定赖雅和张爱玲之恋的真诚,猜测他们双方的动机不过是为了求得各自的安全:“对她来说,同一个有资格进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美国文人结婚未始不是一条好的出路不论他的年纪多大,在经济上总该比她有办法她哪里知道65岁的赖雅早已人残才双粳在他的想望中,同刚有新书在美国出版的中国才女结婚,正好也解决了他的一切问题”写到这里,我为夏志清教授这样功利的角度 裸的分析感到非常的生气,这并不适合张爱玲与赖雅,而只适合今日的所谓“傍大款”
夏志清十分痛恨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即张爱玲的父亲胡兰成赖雅,认为他们“都对不住她的”
批判前两个,可以说没有错,而批判赖雅,则全无根据夏志清教授对赖雅的这种痛恨,除了对张爱玲的痛惜之外,大概还源于意识形态情结吧,否则很难解释
在解放初的上海,以梁京为笔名发表的《小艾》,此时也在港台被人“发现”,两地报纸同时连载,香港还有人出了单行本年代后期,短短几年时间内,《倾城之恋》在《收获》杂志发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发行,柯灵文章《遥寄张爱玲》在《收获》和《读书》杂志发表,此时掀起了“张爱玲热”的第一波大潮
1985年,上洪店影印出版了旧版《传奇》,这是内地最早出版的张爱玲作品到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了一套《张爱玲文集》,终于使“张爱玲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七四章 张爱玲的“夏志清”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83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