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张爱玲的“笔硕涟涟”的记忆(1/3)
一个崇尚社会主义自由与友情的男作家,为了张爱玲成为居家型的男人;一个因男人封锁心门的女作家,为了他勇敢地追求婚姻与爱情,婚后张爱玲一直冠夫名,至死无改在某些部分他们是非常相配的,譬如两个人都喜欢电影,而且都是电影剧作家,在这方面赖雅比张爱玲经验更丰富,所以婚后她将小说的失意转往电影剧本,写了好几部叫座的电影剧本
如张爱玲婚后第一年,1957年的《情场如战场》,1962年的《南北一家亲》,1963年的《小儿女》《人财两得》,1964年的《南北喜相逢》《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在写作上,张爱玲认为赖雅在美国比她吃得开,赖雅可预支版税3000美元,而张爱玲在美国预支至多1000美元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的作品也算是笔硕涟涟,短短的期间写的电影剧本《南北一家亲》(原名南北和),很快被审核通过,但融进了自己才情的《红楼梦》却迟迟没有音信而她来香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作《红楼梦》剧本,这是她能回到美国维持一段时间的主要经济来源她非常的剧本通不过,那将会使她的精神彻底地崩溃
太平洋彼岸,那一位同样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的大作家赖雅,年老体弱,正等着她去照顾;同样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却正在黑暗中为生活的清苦而默默地痛苦着焦急思念不顺等待……连夜不能入睡,张爱玲的眼睛又开始出血了,她用不断出着血泪的眼睛饮着漫天的星斗和月亮,信心和月亮都是红色的,好像也浸润了血丝,就像她言下的生活一样,孤独而凄楚
这时她的这部剧本《南北一家亲》,于1962年在香港开拍,9月香港的《娱乐画报》中有这样的报道:
“故事大纲由亦孚执笔,编剧由名女作家张爱玲执笔♀是电懋当局早于张爱玲取得默契者,但张爱玲侨居美国多年,对香港现实环境有了生疏,所以迟迟未能下笔电懋当局附候再三,张爱玲决定来港编撰,抵达香港之后,张爱玲即深入各阶层实地观察,收集资料,准备充分,才开始动笔……”
这些显然是广告语,因为从张爱玲家信可知,她忙得像“一只狗”,每天写作从上午十点到凌晨一点,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各阶层实地观察”我们还从张爱玲的家信里可以由此得知,张爱玲与宋淇之间发生了一些分歧♀是张爱玲的一生中第三次引为经济问题与人闹翻
分析起来,宋淇固然有过态度上的生硬不会转圈的问题;而张爱玲这一方面,恐怕也太敏感♀都是小时候后母的那箱旧衣服造成的不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六八章 张爱玲的“笔硕涟涟”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