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四0章 张爱玲的“美新署”的记忆(2/6)

人才”,张爱玲即因此被“美新署”相中

当时美新署有一个“美国书籍中文翻译计划”,准备将美国的一些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在香港出版,这需要顶级的“英译中”人才

张爱玲开始为美国新闻处工作,开始主要是做一些翻译工作,就是为美国这个新闻机构将一些西方文学名著,译成中文,以此换得一些报酬,来维持自己的日锄活爱玲适逢其会,在这里找到了第一个立脚点此时,她并不是美新署雇用的职员,而只是提供翻译服务的一个临时工

这时期张爱玲为美国新闻署翻译了第一部作品《荻村传》,作者是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新文学作家陈纪滢¢的内容是写傻常顺儿从义和团到大陆沦陷期间,先后被北洋军阀日本人以及共产党利用,最后仍惨遭活埋的悲惨命运,虽然作者自称“字里行间没有一句骂共产党的话”,但其居心叵测一望即知

该书首先由梁实秋推荐给美国亚洲基金会,随后马上又被美新署相中,意欲组织译出,以作为美国自己的反面宣传材料在张爱玲之前,美方先找的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名教授英千里(英若诚之父)翻译,但是英千里教授的译笔过于典雅,美方嫌其艰深,又找到张爱玲重新翻译

张爱玲的英文是以通俗小说为底子的,她的通俗流畅的文笔很符合美方的要求,令美国新闻署十分满意爱玲很快就译完了,并得到一笔很优厚的报酬她的《荻村传》译本由美新署支持的虹霓出版社出版,先后印了7版,每版3000册,美新署将这些书分送给东南亚各国以及其他国家,专门作为美国自己的反面宣传材料使用

除了在美新署做翻译书籍这项工作之外,张爱玲究竟还为美新署做过什么工作,不得而知,但是她初到香港,人地两生,谋生总是她首先要考虑的♀一点从她一离开大陆就注定了

自此以后,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着生计的困扰,香港这里只是一个开始爱玲在香港总共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她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她的两部“反面”长篇小说的创作:《秧歌》和《赤地之恋》♀两部小说也是在美国新闻署的授意下写的

美新署的正常的翻译及出版业务,主要是美国派来的专员理查德?麦卡锡负责――麦卡锡便是就这样认识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才华,在此间工作中引起了,不久就被提拔为美新署署长理查德?麦卡锡的高度注意,《秧歌》写完前两章后,张爱玲就给麦卡锡看过麦卡锡是慧眼识人的,读罢张爱玲的作品大感惊异,甚至起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四0章 张爱玲的“美新署”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49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