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1/5)
在后来的张学研究者发现了张爱玲的很多现象觉得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那就是说,很多年以来,很多的张爱玲现象像“谜”一样的困扰着这些张学研究者们
首先,这个《十八春》,是个很值得研究的一部小说,其中有三个因素非常值得注意
一是:这本小说的故事结构以及人物的设置,完全是“抄袭”了美国作家马宽德(ohoa
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ulham,squi
e)
二是:它是1949年以后张爱玲在新时代里的第一次写作,动笔前曾对小说的主题有过“与时俱进”的考虑
三是:这篇小说是张爱玲自从成名以来,在上盒民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据台湾女作家苏友贞的文章《张爱玲怕谁?》中指出(此刊登于2005年3月号台湾《万象》杂志),张爱玲本人曾经明明白白地承认,《十八春》就是根据《普汉先生》改编的
马宽德在美国并非经典作家,但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风光一时,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普汉先生》写的是一个复杂的“四角恋爱”故事,当时是一本畅销书,后来被拍成电影,但反响平平
《十八春》不仅袭用了《普汉先生》的基本情节与人物,而且还借用了大量细节,《十八春》令读者饶有兴趣的“四角恋爱”关系,就是出自于《普汉先生》
还有,《十八春》中的一些精彩对话,也是从《普汉先生》中移植而来,比如结尾最令人荡气回肠的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就是来自《普汉先生》的原创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说《十八春》是“改写”,一点也不错
两文的人物侧重有所不同,《十八春》主要讲的是顾曼桢的故事;而在《普汉先生》中,与顾曼桢相对应的“玛文”,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当顾曼桢最后说出“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时,其效果足以震撼读者,而原著中玛文说出同样的话来,却显得稀稍有做作之嫌
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在《普汉先生》那里,分手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只因为两个人的感情都渐渐淡了而在《十八春》中,张爱玲则设计了一个典型的通俗剧情节――“顾曼桢被诱奸”,以此作为斩断男女主角情缘的关节点
马宽德那种美国式的“爱情慢死”,在今天大概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在当时绝不可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因此,张爱玲在移植时才用了一个比较夸张的情节――用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三0章 张爱玲的“张学探谜”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