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0八章 张爱玲的“凄切切”的记忆(3/5)

前在小说里总是这样地叹息白流苏,现在轮到自己头上,却连叹息的精神都振作不起来了

看透也罢,绝望也罢,生存的现实她总是要面对的抗战一胜利,心绪寥落的张爱玲渐渐地发现自己文章的发表也变得困难起来而她自从最初动笔在《二十世纪》的英文月刊开始,一直是以写作谋生

这一发现无疑是一种她十几岁时常体会到的那种“惘惘的威胁”

抗战胜利后,与日伪政府有暧昧关系的《杂志》月刊自动停刊,此时在上海代表严肃文学倾向的是《文艺复兴》刊物以及一些左派或亲近左派的刊物

张爱玲一向不喜欢政治,对左派文坛素来敬而远之,少有往来所以这几年来,一直用力推介她的《杂志》社刊自动停刊后,差不多也就意味着她与严肃文学界联系的中断♀对她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然,按照常理,以她的才气,她的名气,是不难有别的杂志出版社来主动将她罗致门下的,但她既然有所谓“文化汉奸”的嫌疑,一般报纸杂志还是谨慎地与她保持着距离♀一点可有苏青的遭遇作为佐证

苏青在文章里提起,曾经有大报拟请她去编副刊,但是又吞吞吐吐想让她改个笔名,苏青觉得换笔名恰恰是“心虚”的表现,她又有什么可心虚的呢?结果双方没有谈成依照张爱玲的知名度,她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不过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两三年间她的心态迅速走向悲切与凄凉她原来就不爱多说话,现在就更趋于孤独静默,使几年前她的唯美追求完全转入内心

这段沉默时间贯串1946年整整一年还有余迟至1947年4月,她才在文坛上再次露面

1946年这一年,是张爱玲最凄凉的一年,也是张爱玲最沉默的一年,便在这时候,母亲黄逸梵第三次回国来了

母亲回国的那天,又是一个雨天,张爱玲和姑姑还有表哥一起去码头接母亲,当船停靠到码头后,张爱玲看到母亲颤巍巍地走下舷梯,就好像从乌云里走下来的一个人,母亲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墨镜,整个人都被一种黑色的云雾笼罩着,比女儿还要瘦,还要憔悴

姑姑张茂渊先迎上去,搀住黄逸梵的一条胳膊,怜悯地说:“啊哟,好惨!瘦得哟!”母亲的憔悴与消瘦令她默然

张爱玲站在一旁不做声,可是眼圈一层层地红了然后,她走过去和母亲拥抱,她们俩都是默默地流泪――她们都失去了心爱的男人

黄逸梵带回数十只箱子,里面大多是皮件她同美国的男友维葛斯托夫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0八章 张爱玲的“凄切切”的记忆〗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77/277540/117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