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章黄河大铁牛(2/3)


第一,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第二,加固石堤;第三,铸铁牛为索桩。

因此,开元铁牛最初是作为“索桩”被创造出来的。

当时正处于盛唐,朝廷下了命令,黄河两岸的百姓便大炼钢铁,耗费人力、物力打造了大铁牛。

大铁牛打造成功后,被分别放置在黄河两岸,人们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立了黄河上第一座固定的铁索桥。

从此,黄河天堑变成了通衢大道。

元朝末年,由于蒲津桥被毁,蒲津渡也久置不用,所以大铁牛便成为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所以明朝皇帝又利用大铁牛先后四次建桥,历时百年。

清朝时期,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被彻底废弃,大铁牛亦被泥沙埋没。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等原因,大铁牛被埋没得更深,已经位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终于在次年出土了黄河大铁牛。

而这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都极其罕见。

“锅锅,大铁牛有多重啊?能被称作历史最重?”

“最轻的铁牛45吨,最重的铁牛72吨!”

我想到报纸上的内容,轻易的回答初九,余光隐约看到初九眼中流出出一丝坏笑。

我没有理会初九,继续跟他卖弄着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关于大铁牛出土后的保护问题。

报纸上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说道,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仍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而且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考古队也遭遇了很多的难题。

比如“提升工具问题”、“给铁牛做底架问题”、“防锈除锈问题”、“让大铁牛在不受损的情况下安全着陆问题。”

经过重重讨论,山西省文物局最终选择了“就地提升”的保护方案。

考古队将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然后在地表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

至于其他遗迹,如唐朝或明朝修建的部分石堤、台阶等,将在地面进行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

大铁牛如今露天陈列,便是专家们认为最好的办法。

“锅锅,你确定大铁牛是兵部尚书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方守界人】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七十章黄河大铁牛〗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36/236045/270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