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0章 献女求和?(2/3)

中立的态度。”

“试想一下,若是我们三个国家,都和和气气的,不妄动刀兵。”

“那我们三个国家老百姓们的生活,又将会多么地安逸呢?”

“毕竟一旦打起仗来,交战的双方,总会有兵士伤亡的。”

武植之所以会这么说,完全就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大宋军队,莫说对抗外族侵略了,就连收拾大宋境内的那些叛乱分子,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之前,由童贯率领大军,妄图剿灭清风山上的宋江一伙时,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更遑论再去边境之上,与那些世代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争个一时之长短呢?

所以此时,无论大宋朝是跟金国结盟,还是跟辽国结盟。

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既然如此,莫不如就来个坐山观虎斗。

如果以后,大金国占据上风的时候,那么大宋朝就联辽抗金。

如果以后,大辽国占据上风的时候,那么大宋朝就联金抗辽。

其战略主旨,就是大宋朝要在这三个国家里,扮演这种搅屎棍的角色。

哪方弱,就扶一把。

进而以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发育,争取更多时间。

待到最后,大宋朝国力上来之后,那便再与金国和辽国,一争长短。

当然这些,都是武植心中,最为核心的想法。

可他却不能在朝堂之上,当众讲出来。

一者,是由于那两个国家的使臣,目前还在这里呢。

若是将他的这个想法,说出来之后,那么大金国和大辽国,就会事先防备着大宋朝这一手。

其二,就是这条计策,即便是武植此时当众说出来,那也不知道会有几成的把握通过。

毕竟围绕在赵佶身旁的奸佞小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这个赵佶,还是一个典型的耳根子软,几乎别人说啥就是啥。

到时候,赵佶究竟又会下怎样的决定,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坐在龙椅上的赵佶,对于武植刚刚的那套说法,在心中也挺认同的。

若不是那个大辽使臣和大金国使臣,掐准时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过来跟他闹腾的话,他甚至连一点儿想要北伐的心思都没有。

可是目前,既然人家已经闹上门来了,那赵佶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来召集群臣们商议此事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重生武大郎,逆袭成王】最新更新章节〖第240章 献女求和?〗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230/230086/240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