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8 罢相“疑云”(3/5)
为此,在正统八年的时候,范仲淹正式启动了,再一次对全国田亩数量的清丈。此一道政令,在朝廷内部都争议颇多,到了地方更是沸反盈天。>
为此事,无数功臣勋贵、官僚大臣跑到皇帝刘维箴那里诉苦,不过,最终还是在范仲淹的坚持下,推进了。为此,范仲淹虽然自朝中简拔了大量朝官、清流,前往各道州进行监督巡视,但效果显然不佳。>
最终,这样一项攸关国计的政策办法,还是以失败告终,地方报上来的数据,没有哪一道、哪一州、哪一县是准确的,甚至于,比起建隆末期时籍册上的数据,要少了将近一成。>
很怪诞却真实的一种现象,不到十年的时间,大汉帝国在册土地,竟然少了一千多万亩,就仿佛被一头可怕的饕餮巨兽吞噬了一般......>
在持续了将近两年之后,清丈行动终于随着政事堂一道制令,彻底宣告停止,各地“清丈使”们也都被召回。然后,其中有不少人,都因为贪腐、受贿、渎职、枉法等罪名受到攻讦问罪,把范仲淹也连累得十分狼狈。>
范仲淹想做的、尝试做的事情,比先帝祖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在目的上,都有相似性与一致性。但为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归根结底,权威不够。>
范仲淹的名望很高,能力很强,道德品行上更为世人敬仰,但是,对于帝国真正的统治阶级来说,这大汉的胙肉,还轮不到你范希文来分。>
实事求是地讲,有些政策举措,帝国“三皇”都需要以大魄力、大毅力来推动、落实、监督,范仲淹虽然被委任为尚书令,但来自皇权的支持力度,是很微薄的。>
毕竟,皇帝刘维箴信奉的是“垂拱而治”。而范仲淹的这个“淹”字,最终却淹没在帝国的权贵阶级中,根本挣脱不得。>
对于这些,在执政四年之后,在屡次失败受挫之后,范仲淹已经有所体悟了,并且为改变了一些作风。>
正统十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这一年的,因为河北地区连年的旱灾,大汉帝国终于又爆发了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叛乱:王则起义。>
范仲淹不得不将精力从“自我革命”,转移到“镇压革命”上。同时,由于心态的变化,他不再那般“急功近利”,或者说,他的目标变化了。>
他不再尝试去触动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帝国权贵们的利益,他只是竭自己所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从自己的道德忠心出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汉世祖】最新更新章节〖仁宗篇8 罢相“疑云”〗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125/125671/220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