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一章 困局与转机(第二更)(2/3)

国穷的畸形结构。

要想解决这个顽疾,单纯靠蛮力杀大户是不靠谱的。这样不但会激起反弹,还可能动摇国本。

转移矛盾无疑是个极为巧妙的办法。

只要能够不停的打胜仗,就可以遮下丑陋的东西。

而一旦大明朝廷控制了西域,就可以学盛唐时,迁健儿入西域开垦土地。

中原土地紧张,可西域土地并不紧张啊。

只要肯吃苦,要想发迹还是不难的。

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但至少可以让大明多出一百余年的国祚,为改革赢得时间。

说起改革,谢慎还是十分推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的。

这个上承唐代两税制,下启清朝摊丁入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国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但却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张居正绝对算是够手腕的政治强人,换成范仲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恐怕又会是一个早夭的“庆历新政”了。

政治家绝不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政治处处都是博弈和妥协。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为什么能够获得相对成功,不就是因为吸收了蔡京这样的人吗?

政治不是打扑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成的。

领导者首先要具备识人的能力,要做到知人善用,用对人,用好人。

蔡京这样的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难道都要像包拯、海润一样白日昭昭才是能用之人吗?

有时谢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清流好还是能臣好。

能臣是能做实事的,而清流往往是嘴炮党。

在大明,任何人想要上位都要经历清流这个阶段。但若上位了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嘴炮,未免就有些太过无耻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若是人人都为了刷声望变成了嘴炮,那大明朝廷岂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当然,这也不是说风骨不重要,只是说要做到一个平衡。

越往上爬见到的人和事情越多,感悟便越不同。

叫一个县令和知府谈理政体会肯定不一样,知府和巡抚又会不一样。

谢慎的优势在于领先时代五百多年的见识,以及不对称的信息优势。

但这些在处理政务上并没有太大的效用。也就是说谢慎在政治上不但没有这些官场老油条出色,甚至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追赶。

路要一步步的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寒门首辅】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零一章 困局与转机(第二更)〗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11/11647/304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