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是一路人(2/3)

举背后的靠山很可能势力很大,让诸公忌惮。不然薛举也不太可能从南京礼部右侍郎这一闲职调任至一省布政使,还是全天下最富庶的省份。

都说大明朝京官贵,地方官贱,谓之内重外轻,内贵外贱。可那是针对京师的,京师的礼部侍郎再怎么也比布政使尊贵,毕竟是有机会候补入阁的。如果谢慎没记错,徐阁老当年入阁前就曾任过礼部侍郎一职。

而南京六部则是完完全全的清水衙门,别说平步青云入内阁做首辅了,连银钱也捞不到。毕竟没有实权的职位,也不要指望有人巴结行贿。

也就是像薛举这样利用职务之便欺负欺负教坊司的官妓,逞一逞威风了。

故而薛举调任布政使肯定算是升官了。虽然布政使要被巡抚压制,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一省地方父母官。何况三年任期满后,薛举很有可能被调回京师谋一个六部的美差。即便最尊贵的京师六部去不了,估摸着九寺各卿还是有大半把握的。

这总比在南京留守六部混吃等死要有前途的多,薛举成为布政使后心情明显不错,不然也不会悠哉悠哉被女刺客抓住机会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刷政绩的方式。

毕竟大明朝官员,政绩无非几项,一是重农桑,二是修水利,三是兴文教。

这三点做到一点就能赢得美名,吏部考评时多半能够得个中上的评价。若是做到了全部,啧啧,那肯定就是前途无量了。

修水利薛举是不用想了,前任布政使刘大夏已经做的淋漓尽致,不管是钱塘堤还是海堤全部修成。

农桑这种东西每任都会做,但是个持久的事情,薛举倒是可以接过来继续刷政绩。

剩下的自然就是兴文教了。

薛举是外来户,人生地不熟没有自己亲手提拔的读书人。何况本省是科举大省,碾压旁的省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如果出了成绩他不一定有功劳而如果没出成绩背锅的一定是薛举。

这也是薛举为何那么急着兴文教。他是要迅速提拔一批有才学的读书人。能够为官主政一方的哪个不是聪明人,绝不会有知府和薛举去抢这份功劳的。这些读书人都是各府的精英,之后肯定可以通过层层选拔参加大比,届时这些读书人必定会念及薛布政使当年知遇之恩,一番传颂下薛举提携后进学子,兴文教的美名便传开了。

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名声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政绩。

薛举想要往上爬,必须要出政绩,这一手显然十分讨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寒门首辅】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是一路人〗地址{https://wap.kkxs8.org/html/11/11647/146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